|
" style="visibility: hidden;">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字设计实验中心
2021级博士后、博士招生
1. 实验室介绍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字设计实验中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设计实验中心”致力于机器人数字建造、材料、数据、计算与建筑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培养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的交叉学科的博士生、硕士生,并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建筑实践的转化。实验室集合了一批国际优质的师资队伍,囊括了该领域内世界领先的专家学者,包括袁烽、尼尔·里奇、帕特里克·舒马赫、谢亿民等。实验室研究聚焦于建筑学在数字化变革中的诸多发展,关注机器人、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介入建筑学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方向主要为数字化设计与理论(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建构理论、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性能化设计及大数据与可视化研究等)与建筑机器人与智能建造(包括机器人控制软件、机器人硬件装备和机器人建造工艺)。
2. 导师介绍
尼尔·里奇 Prof.Dr. Neil Leach
博士导师
网页:https://neilleach.wordpress.com/
尼尔·里奇(Neil Leach)是欧洲研究生院教授,同时兼任同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尼尔里奇教授专注于数字化建筑设计与建造方面的理论研究,曾在世界范围内执教过十余所顶尖大学,出版过27本建筑理论著作,其中许多已经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多国语言。他的研究曾受到过数十项基金的资助,他曾作为美国宇航局创新概念专家参与过一项外太空建筑三维打印的研究。由于他多年来对数字化设计领域的杰出贡献,尼尔·里奇教授于2015年被授予欧洲科学院院士头衔。
帕特里克·舒马赫 Patrik Schumacher
博士导师
网页:https://www.zaha-hadid.com/people/patrik-schumacher/
自1990年代末成立以来,舒马赫担任了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成为事务所合伙人。自哈迪德2016年4月去世以来,一直领导着事务所进行世界百余项的设计建造工作。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自1992年以来一直在英国、欧洲大陆和美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并自1996年起在建筑协会建筑学院担任设计研究实验室的联席主任。他曾与扎哈-哈迪德在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共同教授一系列研究生课程。目前,他是因斯布鲁克大学(Innsbruck University)的终身教授。
谢亿民 Prof.Dr.Mike Xie
博士导师
谢亿民,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现任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兼任南京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11992年谢亿民率先提出“渐进结构优化法”,在国际结构优化设计领域造成了深远影响。迄今,他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已被引用一万两千多次。谢亿民于2002年被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聘为土木工程系终身正教授及系主任,2011年当选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17年荣获澳大利亚创新大奖 (Clunies Ross Innovation Award)和澳大利亚机械工程领域最高奖米歇尔奖章(AGM Michell Medal)。2017年起担任中国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绿色生态木竹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并受聘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袁烽 Prof.Dr.Philip F.Yuan
博士后,博士导师
网页:https://archi-caup.tongji.edu.cn/Data/View/1757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数字设计与智能建造“高峰课题带头人,主要专注在建筑数字化建构理论、建筑机器人智能建造装备与工艺研发,并在多项建筑设计作品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一直积极推广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学中的应用。袁烽已出版中英文著作10本,曾多次特邀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等校讲座,其设计屡获国际、国家级各类奖项,也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展览 。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
3. 博士后招聘信息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建构理论、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与建造、性能化设计、机器人建造等。
应聘条件
1、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3年以内),年龄不超过35周岁(含35周岁);
2、中国985、211高校,或中科院、海外知名高校毕业博士(应届或往届);
3、建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土木学等相关专业。
薪酬待遇
1、博士后基本薪金24万/年(含学校基本用人成本),在站工作期限为36个月;
2、可向学校申请博士后公寓;
3、学校每年为博士后提供免费体检;
4、子女入学(小学)、入托等按照上海市相关规定办理借读;
5、博士后依托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可申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 “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等。依据博士后获得各类资助计划,学校给予相应配套,详情见:https://hr.tongji.edu.cn/33/2f/c4429a144175/page.htm
应聘方式
申请人请将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经历、研究工作内容、代表论文论著、奖励情况等)和潜在合作意向(研究方向)发送至philipyuan007@tongji.edu.cn,收到申请材料经过初筛后,将尽快进行电话面试及现场面试。
4. 博士生招生信息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建构理论、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与建造、性能化设计、机器人建造等。
要求
团队要求报考的博士生科研态度端正、坚守学术精神和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入学后能够全职在研。团队会考虑个人学术背景及能力综合选拔。
招生方式
申请人请将个人简历、已获得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全文、专利及其它获奖记录)、作品集和科学研究计划发送至philipyuan007@tongji.edu.cn,收到申请材料经过初筛后,将尽快进行电话面试及现场面试。
经导师确认后,登陆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根据《同济大学2021年招收博士生网报公告》要求及时间节点(2020年12月25日),在官网报名平台上提交报名申请。详情请见:
https://yz.tongji.edu.cn/info/1011/2054.htm
5. 国际博士生项目招生信息
研究方向
“数字未来”国际博士生项目聚焦建筑学在数字化变革中的诸多发展,涵盖从数字化建筑设计与建造到空间性能化模拟与可视化研究的各个层面。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建构理论、人工智能辅助建筑设计与建造、性能化设计、机器人建造等。
要求
本项目招收的国际博士研究生,授课语言为英语。博士生学习期间须参与课程学习以获得所需学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必修环节的考核并完成博士论文写作。申请人应持有非中国护照(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或台湾移民的人必须持有非中国护照至少4年,并且在过去4年中至少有2年在中国境外学习/工作),从认可机构获得硕士学位或认可的同等学历,并至少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同时,团队要求报考的博士生科研态度端正、坚守学术精神和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入学后能够全职在研。团队会考虑个人学术背景及能力综合选拔。具体要求见:
https://digitalfutures.tongji.edu.cn/
招生方式
申请人请将个人简历、已获得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全文、专利及其它获奖记录)、作品集和科学研究计划发送至philipyuan007@tongji.edu.cn,收到申请材料经过初筛后,将尽快进行电话面试及现场面试。
6. 其它信息
学术活动
至2020年,由实验室导师尼尔·里奇教授与袁烽教授共同发起的上海DigitalFUTURES活动已走过了十个年头,活动着眼于建筑数字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了暑期工作营、讲座与其它活动,研究了一系列数字设计与建造相关的主题。2020年,DigitalFUTURE活动在后疫情时代影响下转为线上工作营模式,以“Architects United”为主题,通过24/7的接力活动形式在全球不同时区连续运作,由来自33个国家、91个院校的204位导师带领共计75组工作营,吸引了全球1057个机构和院校共8920位学者报名,覆盖全球71个国家和地区。
往期DigitalFUTURES活动主题
DigitalFUTURES活动影像与部分成果
学术成果与实践成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设计实验中心(DDRC)”在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建造方向深耕多年,出版专著数十本,在相关领域形成了广泛影响,同时打通产-学-研-用的转化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应用工程示范。
编辑:Xinjie,Yanan,Cor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