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建党节回首过往的95年我们经历过风风雨雨但依然坚持了下来并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为实现伟大复兴而拼搏老老一辈党员经历了最艰苦的时代却为新中国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范立础院士 上海南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国内数十座重大桥梁工程被他扣上抗震“安全带”,他是我国桥梁抗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学术预见力惊人,推动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建设,使之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他桃李满园,许多学生成为我国桥梁建设和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他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范立础。
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研究桥梁的人,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国家需要研究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范立础曾在给大学生演讲时如是说。
也许是受到自己恩师——中国桥梁界泰斗、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的影响,范立础也希望成为像李老师那样“斯文有传,学者有师”中的一员。几十年来,无论是投身桥梁抗震研究,还是教书育人提携后学,范立础无不以李老师为榜样。
积极入党,报效祖国改革开放后,范立础希望自己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出力,在业务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在政治上也希望进步,但他对自己信心不足。有一次在陪同李国豪出国考察时,被李校长追问:“你为什么不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范立础说,怕党组织不批准。李校长开导说,你应该首先考虑对自己是不是该严格要求一点。从那时起,范立础开始积极争取入党。经过努力,终于在1985年3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精神永存,激励代代同济人2016年5月3日凌晨3时25分,这位以研究桥梁抗震技术为使命的一代桥梁大家悄悄走了。
“我们搞科学的人,第一要富于幻想;第二要勇于实践;第三贵于创新;第四要忠于事业,不要功利主义;第五是献于人民。”这是范立础曾经对学生说过的话,也是他的座右铭,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践行。中中年党员怀揣着满腔热血前赴后继地建设美丽祖国 周俭教授 周俭,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住区规划设计。周俭的都江堰“壹街区”详细规划与设计、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总体规划,均获2009年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他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的经历,生动体现了同济人“同济天下”的情怀,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与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抗震救灾,党员就要冲在第一线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震惊世人,震后的汶川百废待兴,神州大地上无数双眼睛关注着灾后重建工作。“支援灾区,规划先行”,作为老牌规划院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此时临危受命。 “抗震救灾,党员就要冲在第一线!”周俭挺身而出,灾后一星期,他就率领团队奔赴抗震救灾现场。从5月到7月,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周俭与同济规划院的同仁们冒着随时可能发生余震的危险,在汶川灾区的多个山体之间四处奔走,为失去住房的受灾群众寻找临时安居点,并为临时安居点的建造做规划设计。“从天亮到天黑,全都在走山路,但这都不算什么,要找到一个安全的地点做规划,一定要负责任!”他说道。
让公众参与,好的规划就要接受得了人民与时间的检验 周俭常说,“做学问,一要严谨求实、一丝不苟,二要因地制宜、勇于创新”。传统的规划基本上就是做调研、做方案、和专家讨论、和政府商量;而在四川灾区重建的项目中,规划的科学固然重要,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灾后的种种复杂需求也成为周俭与其他同济规划人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一个重点。 几经论证之后,周俭决定采用了他本人从未试验过的“公众参与式的城市规划”,即和当地受灾群众共同制定重建规划,共同设计新房屋,共同商议街区今后的发展。他说,“好的规划就要接受得了人民与时间的检验!”这最初或许源于灾后重建的特殊性,但却打开了他专业实践的新大门,一个项目,三年灾后重建,与每栋房子的住户沟通商议,都江堰西街灾后重建规划设计项目在周俭的专业生涯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在那之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周俭都特别注重公众对规划的诉求和意愿。
因材施教,我们的事业一定要有比我们更优秀的接班人 在周俭眼中,个体如何发展都是自己的选择,“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诱惑,最主要的还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对”。说到这儿,周俭笑称自己读书时也有很多别的兴趣,比如踢球、旅游、下棋等,兴趣的丰富会让一个人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作为一名教师,在培养人才时更需要注意合理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成为有着鲜明特点的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人口的扩张,规划工作变得越来越难,人们对规划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的事业一定要有比我们更优秀的接班人”。
周俭与学生的互动,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总结:因人而异、将心比心。说来简单,实际做起来确实要花一番心思。首先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研究课题、工作方式,然后尽力给他们创造条件,同时提供合理建议,挖掘学生的特长是他培养人才的诀窍。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时,换位思考,揣摩学生的心态,了解学生的状况,更好地走进学生内心,只有这样,作为导师提出的指导建议才更具针对性,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周俭说,“哪怕年轻人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反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青青年党员充满朝气与力量未来中国将更加繁荣昌盛 傅博 “作为一名学生,我与其他人比起来或许是做得不错,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我却还刚刚走在起点上。党员,要争取各方面都做得最好,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土木工程学院2012级博士生傅博如是说。
“身为党员要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
傅博2010年考入同济大学攻读硕士,师从蒋欢军教授,录取后他收到蒋老师发来的一封邮件:“你年龄相对其他考生要小一些,我希望你将来能读博,实现你小时的夙愿!”在追求卓越奖的颁奖典礼上,裴校长也幽默地鼓励他:“你这名字必须读博士啊,否则只能叫傅硕或者傅学啦。”
聪明人把压力变成了动力,傅博很自豪自己的名字。每天,他背着沉重的书包穿梭于教室、教研室、实验室、图书馆,他的勤奋和求实的精神让他在求学之路上一路收获: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也非常突出,2012年他通过硕博连读申请,进入博士生研究阶段,同时斩获了“博士新生奖学金”。面对老师与同学们的祝贺,傅博却有些腼腆地挠挠头说:“我是一名学生党员,比其他同学多学一点,多做一点是应该的,有人说我优秀,其实与其他先进比起来,我才刚刚合格而已。”
“要凭着对社会与老百姓的责任心与良心去做科研”
同济大学的高层建筑结构振动台试验方法与技术在世界领域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吕西林教授团队在结构抗震领域中做出很多重要贡献。傅博求知若渴,前期他跟随导师参与同济的高层建筑抗震试验,通过留学他发现,国际上最先进的抗震实验方法是子结构振动台试验方法。“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傅博比划着向记者解释,高层建筑抗震需要集中精力做难点,发现容易遭受地震破坏的节点以及关键部件,将这些部分进行振动台试验,剩余的部分进行数值模拟,该方法很好的结合了振动台试验与实时混合模拟试验,代表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未来方向。
在跟随James Ricles教授学术研究的两年中,他主动积极地向导师讨论问题、寻找思路,他发现教授有一套Hybrid FEM软件,经过好几代博士共同开发,可以用来进行子结构方法的数值模拟分析和实时混合模拟试验,可是因为商业保密“两年中也只看过那么两三眼”,但这丝毫也难不倒勤奋的傅博,要知道在本科的时候,他已经拿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几个本”,他独自开发了一套软件Hybrid ST,以实现自己的子结构振动台试验方法的数值模拟分析。“抗震领域有太多地方值得去深入研究,”当看到近年来世界各国频发的大地震造成的破坏画面时,他感受到越来越多科研的责任:“在国外,老师鼓励我们要凭着兴趣去做科研,但我认为,身为党员,更要凭着对社会与老百姓的责任心与良心去做科研。”
“不断学习是保持先进性的唯一方法”
早起的鸟有虫吃。清晨6点,宿舍楼底下总能看到傅博的身影,傅博已经在捧着书本晨读了,从各国政要的演讲,到《古文观止》,每天半小时,几年来来从未间断。之后就是奔波教研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午睡之前背半个小时英语单词。晚上10点从教研室回宿舍,边泡脚边看英文杂志30分钟。他还担任班长、研会主席,组织同学参观鲁迅纪念馆、春游,组织“博思”论坛分论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也担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结构试验技术协会”骨干成员,给参观者讲解土木工程防灾国家实验室的抗震试验室,宣传结构抗震知识和同济大学学科建设。“学习让我有实践的动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促进我更饥渴地学习,我想,党员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不断的学习是唯一方法。”
谈到未来,傅博憧憬着自己要当一名老师,“同济给了我一双翅膀,我心中感恩,所以我想将来能尽我所能为更多的师弟师妹们插上实现理想的翅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党的95岁这天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是时候接过前人的火把点亮明天的新中国了
资料来源 | 同济大学新闻网
BY 同济大学研究生会 新媒体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