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徐中玉先生题词
报考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创意写作MFA硕士学位,完全是出于二十多岁的人生视角对未来的迷茫,自认为生活陷入一种难以调和的尴尬、而未来在自己面前又模糊不定,知道亟需一场彻底的洗礼来冲刷眼前的迷雾,此时我选择了回归。(凌珊珊,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2016级在读)
有幸的是,我在自己写作的瓶颈期来到了同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专业。聆听这些老师的课程,与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大大拓宽了我的思想视野,有了更自觉的文体意识和问题意识,找到了自己写作上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凛厉文风背后的儒雅,犀利思想背后的温情,深厚学识背后的单纯,感受到了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魅力。(张艳庭,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2016级在读)
在同济MFA学习的这些日子里,教授的箴言和新读的著作,仿佛又让文字重新焕发了生机与灵动……(贺涵甫,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2015级在读)
今有幸入学同济,得以滋养,圆我的在职专业求学梦。
梦想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诗和远方也在这里!(林子钰,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2017级在读)
2018年
同济大学创意写作硕士
隆重招生
一、项目介绍
为适应当今社会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写作应用型写作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培养具有广阔的专业视野、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灵活多变的各类文体写作能力尤其是具有出色创意写作能力的专门写作人才,同济大学中文系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于2015年首次推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即MFA)“创意写作”方向的硕士点,并开始招生,现有在读学生28人。2018年,我们将继续招生,故欢迎有志于文学创作以及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士报考。
二、项目特色
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依托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深厚的文学创作传统。百余年来,同济园里不乏诗人与作家的身影,他们或在此求学,或在此任教,络绎不绝。如著名诗人与“散步美学家”宗白华、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战国策”派戏剧家陈铨、“象征派”诗人穆木天、曾翻译出裴多菲名句“自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殷夫、写出“红色经典”《红岩》的杨益言等。而“先锋派”小说家马原曾任同济中文系主任。现任主任为张生教授亦为作家。同时,现在本系任教的教师中,尚有多位从事小说、散文及诗歌创作,如张闳、朱大可、万燕、刘强、汤惟杰、胡桑等。我系还聘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奖者程德培先生与著名编辑家、《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先生为兼职教授。如此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一流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们带来综合性的视野,提升其独具个性的创作才能。
同济·汉语文学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部分导师简介
张生(原名:张永胜),男,小说家、随笔作家、翻译家、学者。1969年生,河南省焦作市人。先后毕业于华中师大和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2005-2006年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文学系访问学者,2012-2013年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东亚系访问学者。现主要从事法国理论,文化研究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业余进行小说写作。专著有《时代的万华镜:从现代>看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巴塔耶五讲》(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等。译著有[美]朱迪思.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美]黄哲伦:《蝴蝶君》(剧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法]波德利亚:《美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美]约瑟夫·布罗茨基《水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有小说集《乘灰狗旅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长篇《白云千里万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十年灯》(花城出版社2005)、《忽快忽慢的旅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黑暗料理》(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散文集《可言,可思》(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人生就是高速公路》(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等。
万燕,女,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文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创意写作硕士生导师。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张爱玲研究》、《鲁迅研究》、《写作》、《古诗词鉴赏与写作》、《古典名著赏析》、《庄子研读》、《二十世纪欧美小说研读》、《电影经典》、《女性电影文学》、《文学创作学》、《大学语文》等。其中《张爱玲研究》作为同济的特色课程被列入翻转课堂网上教学,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校级核心教改项目的第一负责人,以及良友文化基金会实习基地教改项目的第一负责人,2015年获得同济大学倪天增奖教金。主要著作:《海上花开又花落》、《张爱玲画话》、《心灵的性别》、《女性的精神——有关或无关乎张爱玲》、《画说红楼梦》、《落红萧萧——萧红导读》等,主编《当代女学人文丛》(十卷本),获第二、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学术著作《读解张爱玲》、长篇小说《猫》、散文集《渐渐冷漠》、诗集《起风的时刻》即将出版。近年来,应邀在国内高校、研究院(所)、民间公益文化机构、外企等作报告、讲座数十场,包括《大学与人文精神》、《丝绸之路》、《古诗词鉴赏与写作》、《中医文化》、《读解张爱玲》、《说不完的红楼梦》等等。
刘强,男,诗人、散文家、学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诗学中心主任,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专业古典诗学方向博士生导师。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2011)。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古典诗学、先秦诸子经典、文言笔记小说等。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2007)、《曾胡治兵语录译注》(2007)、《今月曾经照古人:古诗今读》(2009)、《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上下册)》(2009)、《有刺的书囊》(2010)、《竹林七贤》(2010)》、《惊艳台湾》(2012)《世说学引论》(2012)、《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2013)、《魏晋风流十讲》(2014)、《清世说新语校注》(2015)、《论语新识》(2016)等著作十余种。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读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等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及校级课题多项。提出并构建“世说学”研究系列,已出版相关著作6种,所撰《世说新语会评》获第11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获评湖南省第五届优秀社科普及读物。
胡桑,原名胡国平,男,诗人、批评家、译者。浙江德清人。同济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比较文学、创意写作方向硕士生导师,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及欧美哲学(主要是本雅明哲学美学)、欧美文学和汉语诗学研究。2007-2008年任教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012-2013年为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获《上海文学》诗歌新人奖(2006)、未名诗歌奖(2009)、《诗刊》中国青年诗人奖(2012),受邀参加台湾太平洋国际诗歌节(2015)。散文集《在孟溪那边》(2017)。著有诗集《赋形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评论集《隔渊望着人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译有《辛波斯卡诗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鲍勃·迪伦诗集》(合译,2017)、米沃什《旧金山海湾幻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出)、奥登诗学随笔集《染匠之手》(上海译文出版社即出)等。
张闳(宏),男,随笔作家、文化批评家、批评家、学者。曾为医生,后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科)。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鲁迅研究。著有《声音的诗学》、《文化街垒》、《黑暗中的声音——鲁迅野草>的诗学及精神密码》、《感官王国——先锋小说叙事艺术》、《乌托邦文学狂欢——文革文学史》、《欲望号街车——流行文化符号批判》、《言辞喧嚣的时刻》等。有多篇论文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
朱大可,男,随笔作家、小说家、文化学者、批评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博导。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文化学者,文化批评家,作家。主要研究领域:文化哲学与文化批评、中国文化史等。主要著述:作品集《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记忆的红皮书》、《孤独的大多数》、《文化虫洞——朱大可语录》、“朱大可守望书系”(含《神话》,《审判》、《乌托邦》、《时光》和《先知》五部);专著《流氓的盛宴》、《华夏上古神系》;主编《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大型文化年鉴(中文版八卷,日文版八卷)、研究生教材《文化批评》等。
李弢(笔名木子),男,随笔作家、学者、译者,湖北嘉鱼人,文学博士,副教授。自1991年以来先后在湖北大学和浙江大学就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其间曾在武汉某中学任教员,2005年至今执教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11-2012年赴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访学,2014年12月于台湾短期访问,2014年获教育部第48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现从事文艺学、美学和中西思想研究。专著《非总体的星丛: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一种文本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论集《走出独乐审美的生境:文艺与美学专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参编《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四卷1966.1~1976.9)(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译有佩特(W. H. Pater)的《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在《文艺理论研究》、《南京社会科学》、《同济大学学报》、《外国美学》、《中国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美育学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张念,女,随笔作家、批评家、学者,生于贵阳,哲学博士,现供职于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女性主义思想与文化政治研究,从2000年起,在国内思想文化刊物发表女性主义研究及批评文章近百篇,曾在《南方都市报》、《经济观察报》、《广州日报》开设相关专栏,著有《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女人的理想国》、《不咬人的女权主义》、《持不同性见者》等。
张屏瑾,女,随笔作家、学者、译者。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五届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艺理论、城市文化研究。著有《摩登·革命——都市经验与先锋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主持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早期城市文学的生长点研究”(2013-)。曾在《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上海文化》、《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曾在《文汇报》、《东方早报》、《上海一周》等媒体开设文学与艺术评论专栏。
崔铭,女,传记作家、学者,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韩国檀国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11-2012年)。主要从事宋代文学研究。著有《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与王水照教授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与王水照教授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参编《历代文话》(王水照教授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主编《大学语文》(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橄榄》、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论丛》、韩国汉阳大学《中国言语文化》、《复旦大学学报》、《求是学刊》、《中国诗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朱崇志,男,戏剧戏曲学者、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戏剧戏曲文学与理论的研究教学工作。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合著《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等;在《中华戏曲》、《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艺术百家》、《戏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情感之维——论元杂剧创作与审美取向》、《论明清戏曲选本的戏曲发生观》、《论明清戏曲选本的戏曲特征观》、《胡文焕和群音类选》、《论明清戏曲选本的戏曲风化观》等论文多篇。2006年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合著之《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获2004年上海图书奖二等奖、2005年同济大学社科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论文《戏曲选本所收考论》获第三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二等奖。目前主持的课题有“近代报刊曲话文献整理与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民国剧话(影话)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目前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古本散曲集成”。
汤惟杰,男,电影学者、作家,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主要从事都市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尤其擅长文学与电影的专题研究。出版有编著《城市文化读本》,发表有“海上梦语两生花——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策略与张爱玲的翻译意图”、“上海公共租界电影检查制度的建立”、“《一颗星儿》、‘毛瑟架’与‘新’的政治——胡适与早期《晶报》关系新探”、“重勘早期上海电影空间——以公共租界档案为线索”等论文。主要开设有《外国文学经典》、《 文学与现代性》、《 比较诗学》等课程。
链接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师资介绍
三、学制及课程设置
三年,学习有效时间最多不超过五年。为非全日制的在职学习。
本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实际应用写作能力,围绕汉语写作能力、中西方文学史与中西文学理论以及各种文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写作技巧的培养,形成实践训练为重点、文化理论素养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涵盖创意写作实践、文学理论、文学史、语言学、修辞学等各类课程。
四、证书授予
在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条件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创意写作硕士学位证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审核印制)。
五、招收对象
1、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非应届生),可跨专业报考。
2、在文化、出版、新闻等相关领域工作,或对创意写作具有深厚兴趣、有志提升综合写作素质者。
六、初试科目
1. 思想政治理论
2. 英语二
3. 文学写作
4. 文学概论(指定参考书:《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七、招生流程
2017年
10月 网报
报名网址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 或 http://yz.chsi.cn)。
11月 现场确认
12月 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2018年
3月 复试
4月 确认录取
八、联系方式
网站:
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http://yz.tongji.edu.cn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http://sal.tongji.edu.cn/
信箱:
husang@tongji.edu.cn
电话:
刘老师:021-65981387
在读学生感言
报考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创意写作MFA硕士学位,完全是出于二十多岁的人生视角对未来的迷茫,自认为生活陷入一种难以调和的尴尬、而未来在自己面前又模糊不定,知道亟需一场彻底的洗礼来冲刷眼前的迷雾,此时我选择了回归,不但是回归到母校这个见证我青春和成长的地方,更是回归到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另外,做记者多年的经验让我接触到更多社会百态,我需要时间消化,甚至需要一场治愈,而进入对经典文化学习,让我慢慢有了一种归属感,而只有这种潜心的皈依才能让我摆脱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繁琐的慌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和继续作出人生选择的勇气。幸运的是,我找到了,感谢母校在我人生的低谷又一次宽容地接纳了我,感谢创意写作成为了我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的最好方式。(凌珊珊)
凌姗珊,女,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6级在读,1988年生于上海,中学起热爱古典诗词创作,部分作品刊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学子吟》一书。本科毕业于同济广编专业,目前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创意写作MFA硕士学位,曾出版个人文集《我所认识的这个世界》,作品及论文发表于广播电视及相关学术期刊。任职于上海市奉贤区广播电视台,近年来致力于国学经典文化的学术研究及大众传播等方向。
作为新闻记者,写实主义是本职,而在同济MFA学习的这些日子里,教授的箴言和新读的著作,仿佛又让文字重新焕发了生机与灵动……(贺涵甫)
贺涵甫,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5级在读,现就职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常年从事调查性深度报道,涉猎大型题材包括利比亚战争、温州动车事故(与时任总理温家宝面对面)、神舟飞船发射、连续五年参与全国两会、探秘朝鲜海上边境线等。
多年以前,同济大学就是我的一座圣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同济老师的作品,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能亲身受教。有幸的是,我在自己写作的瓶颈期来到了同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专业。聆听这些老师的课程,与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大大拓宽了我的思想视野,有了更自觉的文体意识和问题意识,找到了自己写作上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凛厉文风背后的儒雅,犀利思想背后的温情,深厚学识背后的单纯,感受到了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魅力。学习期间,我也接触和了解了许多上海的文学文化活动,感受到了一个国际化城市的人文活力。这些不仅是我的思想财富,也是我的人生财富。(张艳庭)
张艳庭,男,1983年生,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6级在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摇滚乌托邦》、《我是文艺青年》,散文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诗集《你好,生活》。文学作品发表在《作家》、《山东文学》、《莽原》、《广西文学》、《黄河文学》、《当代小说》、《诗歌月刊》、《诗林》、《延河》、《青春》、《太湖》、《厦门文学》、《中国诗歌》、《中国诗人》、《奔流》、《躬耕》、《岁月》等多家文学刊物。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学创作奖一等奖,河南省第七、八届五四文艺奖,《诗林》年度诗歌创作奖、焦作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焦作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出于喜爱文学与艺术的缘故,当时我就知道学院里很多可爱的老师,后来通过网络又无意认识几位在那上学的小学妹学弟,在他们的引领下,从文学院楼下来来回回走过无数次。未曾想有朝一日自己也如此荣幸,能够在此地念书深造,跟随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读中外文学名著经典,提升创作技能,潜心学习,专注于终生热爱的专业。我出生于重视培养艺术美感的家庭,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阅读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彩的伟大著作。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创意写作班的老师,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广度出发,对知识进行深度探索。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关于写作的娴熟技巧,更能完成从一名普通读者向专业读者,伟大读者的角色转换。作为一名创意写作班的学生,这是我一年里最大的收获: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林鲜鲜)
林鲜鲜,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6级在读。除却阅读名著经典,平日最大的爱好是创作童话与诗歌,喜爱儿童文学与绘本(图画书)。有短篇童话三十余篇,长篇童话三部:(《蜗牛和蚂蚁》,《很多很多信》,《布娃娃得到岛》),童诗与诗歌作品一百多首。详见豆瓣作者小站:林鲜鲜。
以五十之躯入读同济人文MFA,已经无关所谓梦想;藏身九零后同学之间,于老年前新生出青春的尾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重返校园,受教师长,幸莫大焉。(冰马)
冰马,本名:成立。湖北公安人。1991年湖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7级在读。八十年代末开始写作,著有诗集《雪地上的血迹》(1993)、《挽歌的另一种形式》(2011)、《修辞》(2013)及《冰马诗选》(2017),长诗《殡葬师手记》及长篇组诗《公安引》,诗歌评论集《在诗歌沙龙中学习写作》。主编评论集《三楚情怀与现代精神—曾纪鑫作品研究》(河南人民版2012)。据英译本译有《乔治·巴塔耶诗集》、乔治·巴塔耶小说《眼睛的故事》,《弗洛斯特诗选》。现居上海。
以前的文学爱好者,现在的文学工作者,进入同济大学创意写作,愿以后变为一名文学创作者。(陈思)
陈思,华东师大文学学士,就职于上海作协创联室,思南读书会工作团队成员。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7级在读。
爱好文物古玩鉴赏与收藏二十余年,专长玉器、金银器、古珠以及杂项鉴定。上海金城文物艺术学院玉器鉴定特聘教授。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冯时教授,并得到故宫博物院玉器鉴定专家张广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杨震华老师、台湾古玉专家陈启贤先生等多位专家老师指点与传授,博采众长,以养学专。曾多次为浙江各地市多处博物馆、收藏协会做玉器鉴定课程讲座及现场鉴定,深受博物馆及研究员好评。
今有幸入学同济,得以滋养,圆我的在职专业求学梦。
梦想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诗和远方也在这里!(林子钰)
林子钰,浙江温州人,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7级在读。中学戏剧表演教师(一级教师),首届学科带头人。2012年至2013年脱产进修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导演高级研修班。创编的舞台短剧《回不去的心愿》、《在山的那边》、《天空》等作品,多次在国际交流比赛与省市艺术节、戏剧节比赛中获一等奖及创作奖以及中央教科所颁发的编导金奖。
附录
如果您希望进一步了解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专业方向)的有关信息,请填写报考意向表并反馈给我们,我们将及时给您发送最新的招生和考试信息。希望您能心想事成,在同济开启您的作家梦想。
所有招生信息以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正式招生简章为准,请参见:http://yz.tongji.edu.cn/
2017年同济大学MFA(创意写作方向)在职报考意向表
| 姓名
|
| 性别
|
| 籍贯
|
| 年龄
|
| 出生年月
|
| 民族
|
| 本科毕业院校/何时毕业
|
| 所学专业
|
| 联系方式
| 电子邮箱
|
| 电话
|
| 联系地址
|
| 如有报考意向,请将此表发送至:husang@tongji.edu.cn
illustration by Jungho Lee
➤
请关注同济大学中文系
◢
◢
◢ |
|